阅读历史 |

第一百九十六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陶土城因为盛产陶土闻明,故而叫了这个名字。

陶土城内的百姓,在陶土城破后不久,契丹族首领派了忽乐来接手这个城。

忽乐到了陶土城后,做的第一件事,将青壮年集合卿来,赶到土矿处,日夜不停,筛制陶土,赚来的银子,供契丹族人花用。

故而,陶土城内,大周的百姓们,成年男子被迫出力,做苦工,城内并没有多少青年男子。

如今的陶土城内,大周的百姓们,只剩下些老弱妇孺,都在城里,做些杂活儿,每日只给一顿饭,只要饿不死就成。

因此,城内消息并不灵通,尚且不知道,大周已经派了将士们,来陶土解救他们。自然也没有人在城内做内应,跟郝将军里外呼应。

陶土城内,忽乐的消息,倒是灵通的很。

他早些年就派出百名斥候,分布在陶土城方圆一百里地,打探消息,随时报给他。

当他得到消息,近日大周频频集兵,忽乐猜到近期会有战事。

他加强了陶土城内的防御,故而,郝将军带人攻城,刚到到陶土城外三十里,就被忽乐派出的斥候发现了行踪,报给正在陶土城内等候消息的忽乐。

忽乐早就嗅到了战争的味道,他有备无患,只等着大周的将士们攻城,将人打得落花流水!

郝将军带人到了城下,刚架好云梯,忽乐早早命人在城门准备好了巨石,从城门往下砸。

起初,郝将军并未撤兵,攻城令一下,只能进不能退。

但是,陶土城早有了防备。攻城刚刚开始,郝将军的人,被打得措手不及,费力攀上云梯,被落石击中,砸死的,摔死的,伤亡不少,士气大减。

攻城一日未果,郝将军命人撤兵。陶土城有备而来,若再度发起强行攻城之举,只怕死伤过多。

攻城岂是那么容易的,大周的将士们,在郝将军一通鼓励下,振作起来,倒没有因为一时失败,损了士气。

郝将军虽然鼓舞士气,但他知道,若明日攻城,再失败必须要改一改策略了。

第二日,郝将军又带了人攻城,这一次,他主张撞击城门,兵力击中在城门处,似乎放弃了攀上城墙一举。如此一来,落石砸下来的时候,士兵们可分散躲开。

城门被忽乐用树杆加固,,一头堵住城门,另外一头削尖了,插入凿出来的坑中,从外头,很难撞开。令人遗憾的是,郝将军在城门外,指挥士兵们抬着装着石菱的战车,数千斤重的战车,无数次撞击城门,都未能撼动城门一分。

郝将军不服输,城门坚不可摧,但总要撞开的时候。

陶土城的守城兵,在忽乐一声令下,纷纷往下射箭,试图将撞击城门的士兵们,就地射杀。但郝将军带的士兵们,身穿沾湿了的木棉,箭头射下来,好多兵卒,只是被力道带偏了身形,很快便能站稳。

城门坚不可摧,但城门的铁轴,在无数次撞击下,松动了些。郝将军发现这一点,顿时鼓舞士气,好不容易破开城门一条缝隙,士气大涨。

忽乐加固了城门,本以为,万无一失,眼瞅这城门铁轴要坏事,顿时命人抬了数十方陶土,夯实了,放在城门处,堵住城门口。如此一来,陶土夯实了,很重的一堆,无论外头怎么撞击,城门都不见撼动半分。

这些年,守卫陶土的契丹族士兵们,忽乐的带领下,极其善战。

忽乐有勇有谋,且十分有先见之明,总能在大周将士们快要攻破城门的时候,想出办法,阻止攻城。

郝将军接连攻城几日,都未曾成功,大周的将士们,士气明显低沉了不少。

久攻不下,郝将军下令停止攻城,暂且收兵,令寻其他办法。陶土城,还真是块硬骨头。

停止攻城,虽然攻城时,大周将士们损伤不大,但久攻不下,士气低沉。

郝将军在发愁,强攻不成,只能安稳军心,攻城非一日之功,这个理由鼓舞士气,短时间还行,长久了可不成,持续攻城失败,下一步,该怎么办?

陶土城的百姓们,仍然被奴役着,做苦力,并不知道宛城,已经被大周收了回来,百姓们正在欢呼庆祝。

瘦三抓紧时间,清理宛城内,被契丹族占据数年的烂摊子。

这天,老管悄声找到瘦三,“孙哥,我有点事想说。”老管可不是话多的性子,他想说的事情,定然要紧。

瘦三见老管说话,略有顾虑,想必他说的事情,不想让外人知晓,瘦三便将老管带到自己睡觉的屋子。

因临时仓促,瘦三尚未顾得上收拾出屋子,专门用来办公。

进了内室,老管见没了外人,说,“孙哥,我瞧见宛城南边,有一处凹地,长满了苏丹草,让咱们的骑兵,离那地方远点,苏丹草本身对马没有威胁,但是,若有人骑马踩踏,苏丹草叶子被踩了,会发出一种毒气,让马儿疯狂,或者晕厥,那片苏丹草长势旺,有一人多高,足见毒性也大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