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30.难道圣人也是针?(2 / 3)

加入书签

姓,便也没有再叫人出声反对。

李静忠带粮草辎重,出通化门前往河北道。

这件事情似乎成了宦官们翻盘的荣耀,一夜之间,京师宦官又恢复到趾高气昂的状态。

这不,李白带着七娘刚出宣阳坊坊门,便被主干道上疾驰而去的车马尘土眯了眼睛。

七娘咳了几声,捂住口鼻小声嘟囔:“师父,这可是长安,天子脚下,也敢这么嚣张……”

李白远眺瞧见车驾形制,以及驾车人那一身宫衣,便苦笑:“宦官当道,这还不算为非作歹,且忍着吧。”

李白这话就像是一道水阀的开关。

没过两日,阿寻带着一群跟屁虫回来,跑的上气不接下气:“新的悲田养病使上任了,这次,不只是荐福寺,大慈恩寺的养病使都换成了内侍杨思勖的人。那姓杨的狗东西新官上任,一来就克扣病坊老人们的口粮……”

李白蹙眉,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。

先前高力士主管着养病坊,即便偶有不察被底下的人贪了钱财,整体上却是对百姓有好处的,长安城的孤老幼弱确实得到了一定照料。

让杨思勖接手……他能不把人杀光就不错了。

果然,不出半月,杨思勖借着长安城大大小小的寺院,将原本该用于悲田养病坊的香火钱统统拢为己用。随后,便有京郊的名园、良田被吞并。

李白今日上值,还听王昌龄愤然道:“杨思勖在京城的庄院极为奢华。当真是不将我等放在眼中,真该参他一本!”

李白垂眸:“是啊,他是该参一本,可宦官敢明里暗里挑衅三省六部,难道背后就没有人授意吗?”

陛下显然还在为采择宫女之事为难他们。

王昌龄显然也想到这一点,见左右无人,摇头叹道:“宦官有今日这局面,其实,也少不得有几位前任相公的放任。”

有些事,他们想睁只眼闭只眼,相安无事天下太平,无形中却任由宦官们形成了“虫洞”。

过去看或许只是小缝隙,不碍事;

到了未来某一日,变成了良田之下被蛀空的蚁穴,可就为时晚矣啊。

*

当晚回到家中,李白便冥思苦想,想要写一份讽谏奏疏。

他不打算针对某一个宦官为攻击对象,毕竟,张相公说过,河北道水患未消,不要为百姓添烦扰。

于是他决定再骂一顿陛下。

要知道,大唐的谏官较之前朝,职权可是大大提升了。

他们不仅可以随宰相入廷朝议,听到不对劲的地方面呈君主、直言得失;

还可以选择顾及君主颜面的方式,秘密奏疏向君主进谏。

在太宗朝,左右谏议大夫和左右散骑常侍一张口进谏,便已经足够让人头疼,等女帝增设“补阙拾遗”之后,帝王的身边就更像是围着一群“喷子”。

加上给事中、起居郎这些近侍也时不时会开口提醒,大唐的帝王想过享乐日子可不容易。

即便如此形势下,李隆基都还是有本事利用宦官内侍,把局面逐步扭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。

李白想到这里,不由苦笑一声。

在历代君主与朝臣的博弈之中,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便是西风压倒东风。他这时虽不能确定,站在张九龄这一头便能实现想要走的路,但两相对比,陛下的所作所为,实在更难托付。

李白想到这里,已然定了主意。

身为补阙,本就该在君主有过缺之事时,指出加以补正。

他见七娘吃饱肚子后,在旁边对着那本《兵阵诡道》写写画画,入迷的不行,索性自己走到书案边,研墨执笔,给陛下写了一份秘密奏疏进谏:

“古者天子听朝,公卿正谏…………谏刺王阙,以正得失也。”

奏疏后头,还附有一首情绪高涨后一气呵成的诗文:

“大车扬飞尘,亭午暗阡陌。中贵多黄金,连云开甲宅。路逢斗鸡者,冠盖何辉赫。鼻息干虹蜺,行人皆怵惕。世无洗耳翁,谁知尧与跖。”④

这是一首讽刺意味很重的诗文。

李白很聪明,只着重刻画了宦官们在长安城大车疾驰,得宠多金,宅邸奢华的滋润日子,他们为了讨好王公,聚众斗鸡的嚣张气焰。

诗文戛然而止在尧跖。

他希望能给陛下,给朝廷带来一些思考。

李白仔细检查过一遍之后,便将墨迹未干的奏疏晾在书案上,叮嘱七娘先不要动,便到院中放松放松,散步消食去了。

七娘十分认真地看完了一场书中描述的战役,酣畅淋漓。她抬头去寻李白,正瞧见书案上那首刚写好的新诗,连忙蹦到跟前去读。

唐人爱诗,七娘身处其中,自然也受到了影响。

可她虽爱读诗,却从来没有过想要自己写诗文的表达欲。

李白曾经说,她这是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